上海市台协       繁体中文
   

“挑刺”

     “周先生,我是台北刘某某,今天下午您有空吗?我想约您喝咖啡,明天一早我回台湾。”那天上午,我刚在办公室坐定,手机里传来十分熟悉的闽南腔普通话的嗓音。嘿,又是这个刘女士,这次来上海一定又遇到了什么扫兴的事情。我的耳畔顿时回响起这位80后的台湾资深记者这些年在沪“挑刺”的话音。

       李女士注重第一手素材,爱在申城实地采访。上海日新月异的大变样使她极为惊叹。可经常东走西转,不要说是一个外来客,就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也难免迷失方向。于是问路成了她日常的必修课。
     “你不要小看这问路,内中的ABC我花了好大的力气才算弄明白”。前些年刘女士对我摆起这方面的谱总是柳眉紧蹙,“最令我不可思议的是,当我习惯地以‘不好意思’、‘请问’等礼貌用语开始问路时,行人还未听完,就白我一眼,一语不发躲开了。几次如出一辙,我慢慢悟出了一点道道,上海人生活快节奏,喜欢单刀直入,你太客气,他还觉得你别有所图”。听了她的这一番述说,我心堵乱麻,一时语塞。
身为记者,入乡随俗,善于应变是第一要务。近几年刘女士问路时也学当地人快人快语,直奔主题。可新问题又来了,“你用北京话问路,他(她)却用语速极快的上海话回敬。你一脸惊愕呆在那里,他已脚步匆匆离去。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差?我多次请教后才知道,上海人对于这类举手善举嫌烦,嫌累,一句沪语聊以应付,才不管你听不听得懂”。
       带着这些负面印象在咖啡馆入座,我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刘女士的“肺腑感言”。想不到今天的刘女士与以往不同,她呷一口浓咖后神秘兮兮地说道:“大哥,我这次来上海有个特殊的任务,要实地察看一下这些年上海的文明之风究竟有何变化?前些时候在上海的一次奇遇让我深为动容。那天气温骤降,寒意逼人,而最恼人的是,我一早急于出门办事,竟将手机忘记在家里。在8号桥三期办完事,我急着向一位迎面匆匆走来年轻人询问上海科技馆怎么走。这位面带微笑的男孩所说的第一句字正腔圆的北京话就令我倍感亲切,‘不好意思,我想与您确认一下,您要去的是浦东的上海科技馆吗?’当我明确确认后,他十分有把握地一五一十地告诉我,‘小姐,要去您的目的地,可在西藏南路坐地铁4号线,到世纪大道站后,再转乘地铁2号线,到上海科技馆站下车。出车站走不远就到了。为了您行走方便,我给你画张简图吧’。他边说边快速从皮包里取出精美笔记本,唰唰唰画了路线图,撕下后笑吟吟地双手递给我。他怕我找不到地铁4号线,自告奋勇将我送到了地铁车站。此时我这个不太动感情的老记眼眶里噙满了泪水,看着眼前这位一头卷发的阳光男孩,脱口而出一句话:‘谢谢侬,新一代的世博小白菜!’”
      问路,凝聚着民族文化,社会文明。今日的黄浦江两岸,感人的文明之风吹遍了上海。这就是刘女士急于回台发表“沪行新记”的最大感受。
 
作者:周天柱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台研会理事
作者:novow  发布时间:2020-12-28 10:04:36

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 版权所有 2016-2026
电话:021-62625522  传真:021-62621350
EMAIL:taixie1994@163.com
微信公众号: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台商》杂志社 & 台商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17040557号-1  
公安备案号31010502004300

影像中心

镜头聚焦生活 影像记录时代

“挑刺”

摘要  “周先生,我是台北刘某某,今天下午您有空吗?我想约您喝咖啡,明天一早我回台湾。”那天上午,我刚在办公室坐定,手机里传来十分熟悉的闽南腔普通话的嗓音。嘿,又是这个刘女士,这次来上海一定又遇到了什么扫兴的事情。我的耳畔顿时回响起这位80后的台湾资深记者这些年在沪“挑刺”的话音。李女士注重第一手素材,爱在申城实地采访。上海日新月异的大变样使她极为惊叹。可经

     “周先生,我是台北刘某某,今天下午您有空吗?我想约您喝咖啡,明天一早我回台湾。”那天上午,我刚在办公室坐定,手机里传来十分熟悉的闽南腔普通话的嗓音。嘿,又是这个刘女士,这次来上海一定又遇到了什么扫兴的事情。我的耳畔顿时回响起这位80后的台湾资深记者这些年在沪“挑刺”的话音。

       李女士注重第一手素材,爱在申城实地采访。上海日新月异的大变样使她极为惊叹。可经常东走西转,不要说是一个外来客,就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也难免迷失方向。于是问路成了她日常的必修课。
     “你不要小看这问路,内中的ABC我花了好大的力气才算弄明白”。前些年刘女士对我摆起这方面的谱总是柳眉紧蹙,“最令我不可思议的是,当我习惯地以‘不好意思’、‘请问’等礼貌用语开始问路时,行人还未听完,就白我一眼,一语不发躲开了。几次如出一辙,我慢慢悟出了一点道道,上海人生活快节奏,喜欢单刀直入,你太客气,他还觉得你别有所图”。听了她的这一番述说,我心堵乱麻,一时语塞。
身为记者,入乡随俗,善于应变是第一要务。近几年刘女士问路时也学当地人快人快语,直奔主题。可新问题又来了,“你用北京话问路,他(她)却用语速极快的上海话回敬。你一脸惊愕呆在那里,他已脚步匆匆离去。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差?我多次请教后才知道,上海人对于这类举手善举嫌烦,嫌累,一句沪语聊以应付,才不管你听不听得懂”。
       带着这些负面印象在咖啡馆入座,我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刘女士的“肺腑感言”。想不到今天的刘女士与以往不同,她呷一口浓咖后神秘兮兮地说道:“大哥,我这次来上海有个特殊的任务,要实地察看一下这些年上海的文明之风究竟有何变化?前些时候在上海的一次奇遇让我深为动容。那天气温骤降,寒意逼人,而最恼人的是,我一早急于出门办事,竟将手机忘记在家里。在8号桥三期办完事,我急着向一位迎面匆匆走来年轻人询问上海科技馆怎么走。这位面带微笑的男孩所说的第一句字正腔圆的北京话就令我倍感亲切,‘不好意思,我想与您确认一下,您要去的是浦东的上海科技馆吗?’当我明确确认后,他十分有把握地一五一十地告诉我,‘小姐,要去您的目的地,可在西藏南路坐地铁4号线,到世纪大道站后,再转乘地铁2号线,到上海科技馆站下车。出车站走不远就到了。为了您行走方便,我给你画张简图吧’。他边说边快速从皮包里取出精美笔记本,唰唰唰画了路线图,撕下后笑吟吟地双手递给我。他怕我找不到地铁4号线,自告奋勇将我送到了地铁车站。此时我这个不太动感情的老记眼眶里噙满了泪水,看着眼前这位一头卷发的阳光男孩,脱口而出一句话:‘谢谢侬,新一代的世博小白菜!’”
      问路,凝聚着民族文化,社会文明。今日的黄浦江两岸,感人的文明之风吹遍了上海。这就是刘女士急于回台发表“沪行新记”的最大感受。
 
作者:周天柱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台研会理事
QR: “挑刺”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
作者:novow  发布时间:2020-12-28 10: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