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台协       繁体中文
   

“三山”闽色浓

记得那一天,一行色匆匆、即将飞返台岛的台胞在热情的告别电话中,动情地给我吟诵了自赋的两句诗:“‘三山’闽色浓,留得天下客”。我连忙问:“某大姐,您吟诵的‘三山’在何处啊?”“啊!您是老上海,还不知道‘三山’吗?她是大名鼎鼎的上海三山会馆呀。”惭愧,汗颜,我无言以答。老上海竟如此孤陋寡闻,平日再忙,三山会馆总该去呀?!这位女台胞的一席话,勾起了我欲一睹其尊容的念头。

去了以后才知晓,长期以来三山会馆一直受到海内外观光客的追捧,连她的别致的馆名也为人所好奇,所津津乐道。“三山”,乃“福州”之别称。据《福州志》记载:城内原有三山;东南曰千山;西南曰乌石山(一曰道山);北曰越王山(一曰闽山)。“三山”馆名即来自于此。此馆于清宣统元年动工兴建,至民国二年竣工,前后历时5年,由福建客商集资修建。

此馆既以“三山”命名,浓郁的福建地方风貌当然处处可见。人未进馆,馆外一圈清一色的红砖高围墙格外引人注目。此墙高10多米,厚达80厘米,为防火防盗的风火墙,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高大的围墙为主人消弭不少灾难。我绕墙一周,东西两侧相映成趣的福建马头墙使我大开眼界,它跳出了以往围墙沉闷的格式,在层层叠加的最高处,俨然以威风凛凛的古代大将军盔甲的造型,显示其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据说,这样完美的马头墙,在其祖地福建也已不多见。

当我信步走进大门,穿过戏台,迎面便是一座高大、恢宏的殿宇。它全由或方或圆、粗大的石柱撑起,原来此处曾经奉过一尊台胞最崇拜的妈祖神象。如今近一个世纪的岁月的流逝,大殿正门两根石柱上雕刻的一副对联仍清晰可辨:“天与厥福遍梯航,同沐雨露;后来其苏抱忠倍,稳涉波涛。”其意旨在祈求妈祖时显灵异,护庇海舟,力保海路畅通无难。

来三山会馆,与大殿遥相呼应、当今沪城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不可不看。此戏台正前方高悬两盏大红灯笼,上方醒目地书写“三山”两字。古戏台前的两根青石柱上刻有对联一副:集古今大观、时事虽异,得管弦乐趣,情文相生。据主人介绍,若夜晚演戏,仅须引燃巨炬,“三山”台名便清晰可见。古戏台的最妙处是它设计科学的音响效果。戏台上方全木结器,为一理想的扩音装置。台上发出的音响,经多次回荡,音质变得更加浑厚圆润,凝聚了更丰富的艺术魅力,真堪称当今上海一绝,而藻井四周上海旧城楼的浮雕,维妙维肖,异常逼真,不禁使后辈大饱眼福。戏台两侧的缕空雕凿的看楼有兼专为看戏人设的雕座,逢古戏台演戏,游人来此小憩,边欣赏名曲,边啜茶、磕瓜子,别有一番情趣。

1986年,因南浦大桥建设需要,这座价值连城的古戏台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该馆的老馆长告诉我,“三山会馆需南移30米,古戏台怎么办?原设想将戏台拆了,搬迁后再加以修复,但考虑到完全复原恐有困难,最后决定采取整体吊装、移位搬迁的办法。专家商讨决定,先拆除古戏台屋面以上砖瓦部分,减轻自重,然后将古戏台石柱和木质构件整体吊装到位。25吨大吊车起吊,古戏台却纹丝不动;换45吨大吊车再次起吊,古戏台整体缓慢迁移30米,平稳安放在4个石墩上——整个戏台和顶部圆形藻井毫发无损。”临别之际,我又有新发现,这座古色古香的戏台的台柱结构支撑,两端是木质,中间为石柱,据说这也是典型的福建特色。

“三山” 闽色如此浓厚,自然会吸引众多台胞纷纷跨海而来观光。他们特别喜爱三山会馆,是因为内中有许多人根在福建,来到这儿,就象回到了自己的祖地、故园。这真是“‘三山’留得彼岸客,大陆、台湾一家亲” !

 

作者:周天柱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上海台协  发布时间:2019-08-12 09:05:44

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 版权所有 2016-2026
电话:021-62625522  传真:021-62621350
EMAIL:taixie1994@163.com
微信公众号: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台商》杂志社 & 台商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17040557号-1  
公安备案号31010502004300

影像中心

镜头聚焦生活 影像记录时代

“三山”闽色浓

摘要  记得那一天,一行色匆匆、即将飞返台岛的台胞在热情的告别电话中,动情地给我吟诵了自赋的两句诗:“‘三山’闽色浓,留得天下客”。我连忙问:“某大姐,您吟诵的‘三山’在何处啊?”“啊!您是老上海,还不知道‘三山’吗?她是大名鼎鼎的上海三山会馆呀。”惭愧,汗颜,我

记得那一天,一行色匆匆、即将飞返台岛的台胞在热情的告别电话中,动情地给我吟诵了自赋的两句诗:“‘三山’闽色浓,留得天下客”。我连忙问:“某大姐,您吟诵的‘三山’在何处啊?”“啊!您是老上海,还不知道‘三山’吗?她是大名鼎鼎的上海三山会馆呀。”惭愧,汗颜,我无言以答。老上海竟如此孤陋寡闻,平日再忙,三山会馆总该去呀?!这位女台胞的一席话,勾起了我欲一睹其尊容的念头。

去了以后才知晓,长期以来三山会馆一直受到海内外观光客的追捧,连她的别致的馆名也为人所好奇,所津津乐道。“三山”,乃“福州”之别称。据《福州志》记载:城内原有三山;东南曰千山;西南曰乌石山(一曰道山);北曰越王山(一曰闽山)。“三山”馆名即来自于此。此馆于清宣统元年动工兴建,至民国二年竣工,前后历时5年,由福建客商集资修建。

此馆既以“三山”命名,浓郁的福建地方风貌当然处处可见。人未进馆,馆外一圈清一色的红砖高围墙格外引人注目。此墙高10多米,厚达80厘米,为防火防盗的风火墙,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高大的围墙为主人消弭不少灾难。我绕墙一周,东西两侧相映成趣的福建马头墙使我大开眼界,它跳出了以往围墙沉闷的格式,在层层叠加的最高处,俨然以威风凛凛的古代大将军盔甲的造型,显示其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据说,这样完美的马头墙,在其祖地福建也已不多见。

当我信步走进大门,穿过戏台,迎面便是一座高大、恢宏的殿宇。它全由或方或圆、粗大的石柱撑起,原来此处曾经奉过一尊台胞最崇拜的妈祖神象。如今近一个世纪的岁月的流逝,大殿正门两根石柱上雕刻的一副对联仍清晰可辨:“天与厥福遍梯航,同沐雨露;后来其苏抱忠倍,稳涉波涛。”其意旨在祈求妈祖时显灵异,护庇海舟,力保海路畅通无难。

来三山会馆,与大殿遥相呼应、当今沪城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不可不看。此戏台正前方高悬两盏大红灯笼,上方醒目地书写“三山”两字。古戏台前的两根青石柱上刻有对联一副:集古今大观、时事虽异,得管弦乐趣,情文相生。据主人介绍,若夜晚演戏,仅须引燃巨炬,“三山”台名便清晰可见。古戏台的最妙处是它设计科学的音响效果。戏台上方全木结器,为一理想的扩音装置。台上发出的音响,经多次回荡,音质变得更加浑厚圆润,凝聚了更丰富的艺术魅力,真堪称当今上海一绝,而藻井四周上海旧城楼的浮雕,维妙维肖,异常逼真,不禁使后辈大饱眼福。戏台两侧的缕空雕凿的看楼有兼专为看戏人设的雕座,逢古戏台演戏,游人来此小憩,边欣赏名曲,边啜茶、磕瓜子,别有一番情趣。

1986年,因南浦大桥建设需要,这座价值连城的古戏台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该馆的老馆长告诉我,“三山会馆需南移30米,古戏台怎么办?原设想将戏台拆了,搬迁后再加以修复,但考虑到完全复原恐有困难,最后决定采取整体吊装、移位搬迁的办法。专家商讨决定,先拆除古戏台屋面以上砖瓦部分,减轻自重,然后将古戏台石柱和木质构件整体吊装到位。25吨大吊车起吊,古戏台却纹丝不动;换45吨大吊车再次起吊,古戏台整体缓慢迁移30米,平稳安放在4个石墩上——整个戏台和顶部圆形藻井毫发无损。”临别之际,我又有新发现,这座古色古香的戏台的台柱结构支撑,两端是木质,中间为石柱,据说这也是典型的福建特色。

“三山” 闽色如此浓厚,自然会吸引众多台胞纷纷跨海而来观光。他们特别喜爱三山会馆,是因为内中有许多人根在福建,来到这儿,就象回到了自己的祖地、故园。这真是“‘三山’留得彼岸客,大陆、台湾一家亲” !

 

作者:周天柱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QR: “三山”闽色浓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
作者:上海台协  发布时间:2019-08-12 09: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