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台协       繁体中文
   

台湾的工匠精神

上海台协

如今在大陆,“工匠”一词已成了网红的流行语。有机会去宝岛,对岛内的工匠精神做了一番实地了解获益匪浅。

那天,经岛内文艺界朋友力荐,冒雨驱车前往坐落于新北市的“响仁和钟鼓厂”,是因为对致力两岸交流的演艺圈来说,“响仁和钟鼓”的美名无人不晓。台湾著名的表演团体,如朱宗庆打击乐团、优剧场、小西园布袋戏院等均选用这种鼓。而更重要的是,正是令人动容的工匠精神,力促“响仁和”重焕青春。

响仁和钟鼓厂的创始人王桂枝(人称“阿涂师”)自小酷爱制作各类乐器,又得唐山制鼓老师傅的真谛,所做的鼓音质佳,又耐用,因而生意兴旺,客源不断。但阿涂师自知制鼓业实在太辛苦,没有让3个儿子接续他的事业,过世后,工厂一度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

“响仁和钟鼓”的快速衰败,深深刺痛了阿涂师的长子王锡坤的心。在母亲的支持下,这位30岁不到、淡江大学企管系的毕业生搏命出击,三顾茅庐诚聘父亲原有的旧班底重出江湖,开始了全新的创业历程。而最令我感动的是,尽管王锡坤对制鼓业一窍不通,但他打心眼里对其倾注了全部心血,把制鼓当成制作最精美的艺术品,尽心打造每个独一无二的精品。他有一句名言常挂在嘴边:“千鼓一面,不是我的要求。每个鼓都有它的特性,应是万鼓万性。下订单时,我要清楚了解谁是它的主人。”

王锡坤将自己喻为“艺匠”,为能击出响亮流畅的鼓声,制鼓过程的三部曲的每一个细节均配合得天衣无缝。比如说首当其冲的鼓身,特选用樟木、楠木等上等木材。为防变形,必须放置2-3年待其完全干燥。制作前,先刨成长条状,压成半月形弯度,最后箍成弧形鼓身。而最为重要的鼓膜制作更是与众不同。一张牛皮决定了流程的成败。生牛皮裁剪成所需大小,放入热水中略加浸泡后即捞起置于冷水,接着将牛毛及皮下脂肪一一剔除,而剔除时的刀法须匀称,音色才会准确。精加工后1厘米的牛皮呈中间薄、四周厚。蒙鼓是制作的压轴一环。对温度、湿度颇有讲究。大晴天不宜,下雨日也不行。选择合适的温、湿度,在牛皮的边缘打洞串上麻绳,沿着鼓身均匀绞紧,钉上钉子后才大功告成。为普及中国的鼓文化,三部曲的整个生产过程公开透明,欢迎客户参观。就凭37年不懈的工匠精神,确保“钟鼓之花”长盛不败,享誉海内外。

同在新北市的百年老店——日日用打铁店创立于1913年。以现时社会的眼光来审视打铁店似乎不屑一顾。可由“神铁匠”王金砖创立的这家打铁铺,见证了岛内打铁业的兴衰,更闯出了一条独具一格的手工刀艺之路。

众所周知,若仅以刀具的产量与利润来衡量,手工刀具只能甘拜下风。但被称为“功夫刀”的王氏刀具,与机械化比拼的是人性之美与艺术价值。那天,满手老茧的刀艺传承人王叔明身穿工作服,亲自表演示范。只见炉火烧旺后,他迅即夹起长条形“铁包钢”的铁块放入炉内加热。凭长年练就的火眼金睛,看准火候一到,立马夹出铁块,趁热反复捶打,而此时捶打的温度、力度,充分显示工匠的功力与经验。随着四溅的火星,约经40分钟精准的捶击,铁块变得又薄又扁。由于刀具的质地中间是钢,两侧为铁。钢的刀口相当坚硬与锐利;而铁的两侧则易于磨刀。巧匠手工冶炼锻打所制成的刀具,比机器产的更为坚韧、耐用。

“铁包钢”成就了“功夫刀”的两全其美。王叔明40年如一日,亲手打制的刀具,少说也有10多万把。岛内外的顾客争相购买后常舍不得使用,不少人视其为艺术珍品而收藏。

 

作者:周天柱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上海台协  发布时间:2019-02-12 11:39:22

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 版权所有 2016-2026
电话:021-62625522  传真:021-62621350
EMAIL:taixie1994@163.com
微信公众号: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台商》杂志社 & 台商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17040557号-1  
公安备案号31010502004300

影像中心

镜头聚焦生活 影像记录时代

台湾的工匠精神

摘要  如今在大陆,“工匠”一词已成了网红的流行语。有机会去宝岛,对岛内的工匠精神做了一番实地了解获益匪浅。那天,经岛内文艺界朋友力荐,冒雨驱车前往坐落于新北市的“响仁和钟鼓厂”,是因为对致力两岸交流的演艺圈来说,“响仁和钟鼓”的美名无人不晓。台湾著名的表演团体,如朱宗庆打击乐团、优剧场、小西园布袋戏院等均选用这种鼓。而更重要的是,正

上海台协

如今在大陆,“工匠”一词已成了网红的流行语。有机会去宝岛,对岛内的工匠精神做了一番实地了解获益匪浅。

那天,经岛内文艺界朋友力荐,冒雨驱车前往坐落于新北市的“响仁和钟鼓厂”,是因为对致力两岸交流的演艺圈来说,“响仁和钟鼓”的美名无人不晓。台湾著名的表演团体,如朱宗庆打击乐团、优剧场、小西园布袋戏院等均选用这种鼓。而更重要的是,正是令人动容的工匠精神,力促“响仁和”重焕青春。

响仁和钟鼓厂的创始人王桂枝(人称“阿涂师”)自小酷爱制作各类乐器,又得唐山制鼓老师傅的真谛,所做的鼓音质佳,又耐用,因而生意兴旺,客源不断。但阿涂师自知制鼓业实在太辛苦,没有让3个儿子接续他的事业,过世后,工厂一度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

“响仁和钟鼓”的快速衰败,深深刺痛了阿涂师的长子王锡坤的心。在母亲的支持下,这位30岁不到、淡江大学企管系的毕业生搏命出击,三顾茅庐诚聘父亲原有的旧班底重出江湖,开始了全新的创业历程。而最令我感动的是,尽管王锡坤对制鼓业一窍不通,但他打心眼里对其倾注了全部心血,把制鼓当成制作最精美的艺术品,尽心打造每个独一无二的精品。他有一句名言常挂在嘴边:“千鼓一面,不是我的要求。每个鼓都有它的特性,应是万鼓万性。下订单时,我要清楚了解谁是它的主人。”

王锡坤将自己喻为“艺匠”,为能击出响亮流畅的鼓声,制鼓过程的三部曲的每一个细节均配合得天衣无缝。比如说首当其冲的鼓身,特选用樟木、楠木等上等木材。为防变形,必须放置2-3年待其完全干燥。制作前,先刨成长条状,压成半月形弯度,最后箍成弧形鼓身。而最为重要的鼓膜制作更是与众不同。一张牛皮决定了流程的成败。生牛皮裁剪成所需大小,放入热水中略加浸泡后即捞起置于冷水,接着将牛毛及皮下脂肪一一剔除,而剔除时的刀法须匀称,音色才会准确。精加工后1厘米的牛皮呈中间薄、四周厚。蒙鼓是制作的压轴一环。对温度、湿度颇有讲究。大晴天不宜,下雨日也不行。选择合适的温、湿度,在牛皮的边缘打洞串上麻绳,沿着鼓身均匀绞紧,钉上钉子后才大功告成。为普及中国的鼓文化,三部曲的整个生产过程公开透明,欢迎客户参观。就凭37年不懈的工匠精神,确保“钟鼓之花”长盛不败,享誉海内外。

同在新北市的百年老店——日日用打铁店创立于1913年。以现时社会的眼光来审视打铁店似乎不屑一顾。可由“神铁匠”王金砖创立的这家打铁铺,见证了岛内打铁业的兴衰,更闯出了一条独具一格的手工刀艺之路。

众所周知,若仅以刀具的产量与利润来衡量,手工刀具只能甘拜下风。但被称为“功夫刀”的王氏刀具,与机械化比拼的是人性之美与艺术价值。那天,满手老茧的刀艺传承人王叔明身穿工作服,亲自表演示范。只见炉火烧旺后,他迅即夹起长条形“铁包钢”的铁块放入炉内加热。凭长年练就的火眼金睛,看准火候一到,立马夹出铁块,趁热反复捶打,而此时捶打的温度、力度,充分显示工匠的功力与经验。随着四溅的火星,约经40分钟精准的捶击,铁块变得又薄又扁。由于刀具的质地中间是钢,两侧为铁。钢的刀口相当坚硬与锐利;而铁的两侧则易于磨刀。巧匠手工冶炼锻打所制成的刀具,比机器产的更为坚韧、耐用。

“铁包钢”成就了“功夫刀”的两全其美。王叔明40年如一日,亲手打制的刀具,少说也有10多万把。岛内外的顾客争相购买后常舍不得使用,不少人视其为艺术珍品而收藏。

 

作者:周天柱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QR: 台湾的工匠精神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
作者:上海台协  发布时间:2019-02-12 11: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