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湾必去阿里山,可每一次去都会有全然不同的感受,这正应了台岛“文化老顽童”李敖的一句“名言”:“不识阿里(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可叹神木林
中国历代骚人墨客都认为,凡名山必有名木。故登阿里山必要观神木,这是阿里山内涵的最大亮色。
有幸跻身“神木”之列绝非“等闲之辈”,最低门槛之一是树龄须八百年以上。仅凭这一条,那只有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上、3000米以下的阿里山五木——古老的红桧、扁柏、亚杉、铁杉、松树才能荣膺此冠。
每每观赏令人叹为观止的神木,我都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沿着蜿蜒起伏的神木栈道步履缓缓爬行,嗅闻潮湿雾气中不时飘来的树木氤氲清香气息。此时四周除偶尔传来一两声竹鸡啼鸣,或片刻啄木鸟轻轻敲击声之外,显得十分寂静,甚至有点神圣,你不由自主地会把脚步放得很轻、很轻,生怕惊醒神木家族千年酣梦。
仰望前后左右耸立的黑苍葱郁、顶天立地的树影,心中不免升腾起一种庄严肃穆的敬畏之情。崛起的阿里山神木以高扬不折的超强生命力,微微抖动着无比硕壮身躯,向你诉说着有关沧桑变迁的故事,有关风雪雷电的考验,有关山林跌宕的历史,有关自身的欢乐与不幸……
一个多世纪以前,当甲午海战的硝烟刚刚飘散,日寇的铁蹄便踏上了宝岛,他们拼命在阿里山抢修铁路,为的是大肆砍伐阿里山至宝后,可尽快掠往东瀛修筑皇宫、神社。至今,在林中漫步,你不时依然可以看到当年浩劫所遗留下来的血泪斑痕的树桩,透过一道道粗暴的凿痕,一条条清晰的锯印,早已凝固、怵目惊心的历史使你会感觉,直至今日,它们仍在痛苦扭曲,惊恐挣扎,绝望哀号,人们心灵的创伤依然在滴血!
在数百棵珍稀的红桧树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一棵至今仍不可思议活着的“镇山之宝”——“三代神木”,它是阿里山绿色大家族中的尊者和王者。古老的树根上横倒的是第一代,年龄已逾千年,主干衰朽中空,在其一侧长出的第二代也根老壳空,由第二代老根神奇冒出的第三代,高有一丈多,枝叶茂盛,颇具生命力。如此三代同堂,枯而复荣,朽而逢春,相依为命,为阿里山风光平添了一绝。而阿里山的“神木王”则位于高山铁路线的“神木站”一侧,它历来是阿里山的标志。主干苍劲挺拔的神木顶天立地地矗立在铁路边。车过此站,乘客纷纷探首仰望古树雄姿, 拔地而起50多米的高度,足足有20层楼高。可惜的是过于频繁的上下货车严重危及沿途的自然资源。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这棵万众仰慕的“亚洲树王”,再也支撑不住3000多年的沉躯,轰然倾倒,成了上世纪90年代台湾最令人伤感的一大新闻。
神奇小火车
畅游阿里山,几乎所有观光者的目光都紧盯擎天的神木、壮观的云海、喷薄的日出,而穿梭茂密林间的阿里山小火车同样使我如痴如迷。
与阿里山小火车有缘起于第一次奇遇。那天载着我们一行的大巴在阿里山林区爬行,突然车熄火卡在火车轨道无法动弹。导游得知10分钟后火车将驶过这里,立即请我们紧急行动,跳下车帮助司机快速撤离危险区域。当我们气喘吁吁刚推开笨重大巴,呜的一声长鸣,一列由红色车头牵引、5节车厢组成的小火车,一阵风似地从离我们仅3、4米远的距离驶过,瞬间在古木参天的林海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这天起,神奇的小火车在我的脑海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更让我怦然心动的是,行车近百年的阿里山火车一路翻山越岭,72公里的沿途要经过近100座桥梁、50多座隧道,是全球仅存的3条登山铁路之一,在当今抛却了沉重的货运重负后,更独享值得探究的历史内涵、文化价值与旅游功能。
坐阿里山火车可买来回票,从海拔仅30米的嘉义火车站出发,历经近4个小时的行程,便抵达充满中国元素的终点站沼平站。这里的海拔已高达2300米,不知不觉你已登高2000多米。游阿里山若拿小火车与旅游车攀比,那火车之旅称得上是十足的享受。缓缓启动,稳稳运行,绝无一路的颠簸震荡、剧烈摇晃。人斜倚在火车原木座椅上,眯起眼睛欣赏窗外的景色,那一份醉、那一份美,敢情你不亲临其境,真无法想象。春日,清泉淙淙,樱花灿烂;夏季,蝴蝶飞舞,浓荫蔽日;秋天,金果累累,林海涛涛;朔冬,白云飘渺,雾气升腾。大自然的流动风景片一览无遗尽情一一展现在你面前,足够你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那回在乘客不多的车厢里,一位身着半旧的铁路制服、年过半百的老员工坐在我的对面,他得知我已在此线来回坐了几趟车后,视为难遇的知音,便老朋友般地与我神聊起火车的密闻。阿里山火车的奇、险,绝对超过任何人的想象。其他姑且不说,它的爬坡难度就令人难以置信,平均每公里爬坡60米。行驶路线更充满了绝无仅有的设计,仅在独立山就有3次螺旋型环绕,最后以“8”字型才能驶离。总共才5、6节车厢的小火车一前一后带了两个车头,遇到“之”字型的岔道,头尾摇身一变,车尾变车头,迅速牵引着列车继续前进,被众多网民戏称为“时时碰壁的神奇火车”,这在世界森林火车中堪称一绝。诚然,由于山势变迁,狂风肆虐,泥流横行,每一回最遭殃的当数小火车,可它的可爱之处在于从不轻易后退下线,而是不屈不饶继续驰行。
百年火车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种感受,一种品味。它穿行于山林、溪涧、薄雾、飞瀑与云霞之间,群山为其喝彩、回响。畅游阿里山若不坐火车,那对细细享受、解读、领略阿里山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缺失,一大遗漏,一大空白,一大遗憾。
酣畅乌龙茶
不知道你是不是喜欢品茶?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难得轻轻松松坐下来,畅怀美美地喝上几杯,那真叫酣畅淋漓的享受。何况这是在孩提时代就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台湾阿里山。
天不亮就攀阿里山,3个多小时的攀爬,汗早已湿透了背脊。“来,来,来,来这里小坐片刻。”崎岖的山路旁,一面高高耸立的黄丝绸的旌旗迎风招展,旗上赫然书写一个大字:茶。雾气升腾、白云缭绕的公主茶坊门口,两位头戴鲜花编织的花冠,身着滚边对襟上衣,脚穿龙凤戏珠绣花鞋的阿里山姑娘,热情地把我们一行迎进了足足有500多平方米的乌龙茶茶坊。主人真有创意,整座茶坊一半开放,一半封闭,在开放式的庭院里,错落有致地栽种着一丛丛绿油油的茶树,树枝上一片片嫩嫩的茶叶探头探脑地争着预报春天的来临。
两脚刚一舒展开,惬意地坐在用阿里山青竹编制的竹椅上,欢乐的鼓乐四处齐鸣,鼓乐声中,款款走来一位身价不凡的贵公主。经阿美姑娘介绍才知,她就是毛氏酋长的掌上千金——阿美公主。听说远方的客人从上海来,从不轻易露面的公主专程从落差2000多米的山脚赶来相会,顿使客人受宠若惊。
阿里山的茶文化让人大开眼界,一辆轻轻推来的茶车上摆满了林林总总的各式茶具:茶炉、茶盘、茶托、茶船、茶壶、茶杯、茶则、茶漏、茶匙、茶海、茶巾……看得人眼花缭乱。客人围着茶车而坐,每人的茶桌上放着一块扇形茶托,茶托上放有两个茶杯,高腰、细圆的为闻香杯,质地细腻,小巧玲珑,杯身外雕有饱经风霜、顶天立地的浅绿色阿里山神木。品茗杯晶莹剔透,色泽滋润,高度仅闻香杯的一半,口径却大一倍,瓷胎上绘有腾云驾雾的一龙一凤。只待茶炉上的水一沸滚,公主纤纤玉指轻轻将陶瓷水壶向上一提,随即凤凰一点头,圣山清泉呈抛物线汩汩流淌出来,冲入装有叶形紧皱旋卷、色泽砂绿起霜的铁观音的茶壶,盖上茶盖,才十几秒钟,便迅即倒入闻香杯,此刻杯身上的神木立时“活龙活现”,绿色由浅变深,以此来测试水温的高低。
汤色金黄、晶亮的香茶倒入品茗杯后,将闻香杯凑近鼻尖细细一闻,哇,这真是天大的享受,浓郁清香扑鼻而来,直冲脑门,沁人肺腑,令人陶醉。乘热品啜,入口微苦,回味甘香,醇觉犹在。按照阿里山的风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最高礼节是茶客围炉而坐后,必须连饮七杯茶,一杯为喉吻润,二杯破孤闷,三杯搜枯肠,四杯发轻汗,五杯肌骨清,六杯通仙灵,七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小啜慢饮七杯,沉浸浓浓的茶香,滋味醇厚甘润,燥热渐渐抚平,心地逐入佳境。
掌声骤然爆棚,阿里山山区流传甚久的“甩茶”表演闪亮登场。悠扬的乐曲声中,两个身穿紫色绸缎衫的姑娘拉着一根长长的竹编细绳,晃晃悠悠地走到客人面前,姑娘灵巧地将长绳的一头交给我,阿美公主满面笑容地紧拉着长绳的另一头。观众聚焦的是长绳上系着的那只竹篮,篮内放了一个茶杯。说时迟,那时快,公主斟满香茗,拉起绳索,快速旋转竹篮,并用力向我甩来。在全场惊叫声中,飞旋的竹篮如离弓之箭向观众席飞来,竟然杯不离篮,水不溢杯,极为精准地稳稳地送到了我的手中,博得满堂喝彩。
茶道、茶艺、茶表演,置身云雾飘渺的阿里山公主茶坊品茶,真有点茶酣人醉、飘飘欲仙。
作者:周天柱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去台湾必去阿里山,可每一次去都会有全然不同的感受,这正应了台岛“文化老顽童”李敖的一句“名言”:“不识阿里(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可叹神木林
中国历代骚人墨客都认为,凡名山必有名木。故登阿里山必要观神木,这是阿里山内涵的最大亮色。
有幸跻身“神木”之列绝非“等闲之辈”,最低门槛之一是树龄须八百年以上。仅凭这一条,那只有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上、3000米以下的阿里山五木——古老的红桧、扁柏、亚杉、铁杉、松树才能荣膺此冠。
每每观赏令人叹为观止的神木,我都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沿着蜿蜒起伏的神木栈道步履缓缓爬行,嗅闻潮湿雾气中不时飘来的树木氤氲清香气息。此时四周除偶尔传来一两声竹鸡啼鸣,或片刻啄木鸟轻轻敲击声之外,显得十分寂静,甚至有点神圣,你不由自主地会把脚步放得很轻、很轻,生怕惊醒神木家族千年酣梦。
仰望前后左右耸立的黑苍葱郁、顶天立地的树影,心中不免升腾起一种庄严肃穆的敬畏之情。崛起的阿里山神木以高扬不折的超强生命力,微微抖动着无比硕壮身躯,向你诉说着有关沧桑变迁的故事,有关风雪雷电的考验,有关山林跌宕的历史,有关自身的欢乐与不幸……
一个多世纪以前,当甲午海战的硝烟刚刚飘散,日寇的铁蹄便踏上了宝岛,他们拼命在阿里山抢修铁路,为的是大肆砍伐阿里山至宝后,可尽快掠往东瀛修筑皇宫、神社。至今,在林中漫步,你不时依然可以看到当年浩劫所遗留下来的血泪斑痕的树桩,透过一道道粗暴的凿痕,一条条清晰的锯印,早已凝固、怵目惊心的历史使你会感觉,直至今日,它们仍在痛苦扭曲,惊恐挣扎,绝望哀号,人们心灵的创伤依然在滴血!
在数百棵珍稀的红桧树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一棵至今仍不可思议活着的“镇山之宝”——“三代神木”,它是阿里山绿色大家族中的尊者和王者。古老的树根上横倒的是第一代,年龄已逾千年,主干衰朽中空,在其一侧长出的第二代也根老壳空,由第二代老根神奇冒出的第三代,高有一丈多,枝叶茂盛,颇具生命力。如此三代同堂,枯而复荣,朽而逢春,相依为命,为阿里山风光平添了一绝。而阿里山的“神木王”则位于高山铁路线的“神木站”一侧,它历来是阿里山的标志。主干苍劲挺拔的神木顶天立地地矗立在铁路边。车过此站,乘客纷纷探首仰望古树雄姿, 拔地而起50多米的高度,足足有20层楼高。可惜的是过于频繁的上下货车严重危及沿途的自然资源。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这棵万众仰慕的“亚洲树王”,再也支撑不住3000多年的沉躯,轰然倾倒,成了上世纪90年代台湾最令人伤感的一大新闻。
神奇小火车
畅游阿里山,几乎所有观光者的目光都紧盯擎天的神木、壮观的云海、喷薄的日出,而穿梭茂密林间的阿里山小火车同样使我如痴如迷。
与阿里山小火车有缘起于第一次奇遇。那天载着我们一行的大巴在阿里山林区爬行,突然车熄火卡在火车轨道无法动弹。导游得知10分钟后火车将驶过这里,立即请我们紧急行动,跳下车帮助司机快速撤离危险区域。当我们气喘吁吁刚推开笨重大巴,呜的一声长鸣,一列由红色车头牵引、5节车厢组成的小火车,一阵风似地从离我们仅3、4米远的距离驶过,瞬间在古木参天的林海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这天起,神奇的小火车在我的脑海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更让我怦然心动的是,行车近百年的阿里山火车一路翻山越岭,72公里的沿途要经过近100座桥梁、50多座隧道,是全球仅存的3条登山铁路之一,在当今抛却了沉重的货运重负后,更独享值得探究的历史内涵、文化价值与旅游功能。
坐阿里山火车可买来回票,从海拔仅30米的嘉义火车站出发,历经近4个小时的行程,便抵达充满中国元素的终点站沼平站。这里的海拔已高达2300米,不知不觉你已登高2000多米。游阿里山若拿小火车与旅游车攀比,那火车之旅称得上是十足的享受。缓缓启动,稳稳运行,绝无一路的颠簸震荡、剧烈摇晃。人斜倚在火车原木座椅上,眯起眼睛欣赏窗外的景色,那一份醉、那一份美,敢情你不亲临其境,真无法想象。春日,清泉淙淙,樱花灿烂;夏季,蝴蝶飞舞,浓荫蔽日;秋天,金果累累,林海涛涛;朔冬,白云飘渺,雾气升腾。大自然的流动风景片一览无遗尽情一一展现在你面前,足够你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那回在乘客不多的车厢里,一位身着半旧的铁路制服、年过半百的老员工坐在我的对面,他得知我已在此线来回坐了几趟车后,视为难遇的知音,便老朋友般地与我神聊起火车的密闻。阿里山火车的奇、险,绝对超过任何人的想象。其他姑且不说,它的爬坡难度就令人难以置信,平均每公里爬坡60米。行驶路线更充满了绝无仅有的设计,仅在独立山就有3次螺旋型环绕,最后以“8”字型才能驶离。总共才5、6节车厢的小火车一前一后带了两个车头,遇到“之”字型的岔道,头尾摇身一变,车尾变车头,迅速牵引着列车继续前进,被众多网民戏称为“时时碰壁的神奇火车”,这在世界森林火车中堪称一绝。诚然,由于山势变迁,狂风肆虐,泥流横行,每一回最遭殃的当数小火车,可它的可爱之处在于从不轻易后退下线,而是不屈不饶继续驰行。
百年火车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种感受,一种品味。它穿行于山林、溪涧、薄雾、飞瀑与云霞之间,群山为其喝彩、回响。畅游阿里山若不坐火车,那对细细享受、解读、领略阿里山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缺失,一大遗漏,一大空白,一大遗憾。
酣畅乌龙茶
不知道你是不是喜欢品茶?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难得轻轻松松坐下来,畅怀美美地喝上几杯,那真叫酣畅淋漓的享受。何况这是在孩提时代就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台湾阿里山。
天不亮就攀阿里山,3个多小时的攀爬,汗早已湿透了背脊。“来,来,来,来这里小坐片刻。”崎岖的山路旁,一面高高耸立的黄丝绸的旌旗迎风招展,旗上赫然书写一个大字:茶。雾气升腾、白云缭绕的公主茶坊门口,两位头戴鲜花编织的花冠,身着滚边对襟上衣,脚穿龙凤戏珠绣花鞋的阿里山姑娘,热情地把我们一行迎进了足足有500多平方米的乌龙茶茶坊。主人真有创意,整座茶坊一半开放,一半封闭,在开放式的庭院里,错落有致地栽种着一丛丛绿油油的茶树,树枝上一片片嫩嫩的茶叶探头探脑地争着预报春天的来临。
两脚刚一舒展开,惬意地坐在用阿里山青竹编制的竹椅上,欢乐的鼓乐四处齐鸣,鼓乐声中,款款走来一位身价不凡的贵公主。经阿美姑娘介绍才知,她就是毛氏酋长的掌上千金——阿美公主。听说远方的客人从上海来,从不轻易露面的公主专程从落差2000多米的山脚赶来相会,顿使客人受宠若惊。
阿里山的茶文化让人大开眼界,一辆轻轻推来的茶车上摆满了林林总总的各式茶具:茶炉、茶盘、茶托、茶船、茶壶、茶杯、茶则、茶漏、茶匙、茶海、茶巾……看得人眼花缭乱。客人围着茶车而坐,每人的茶桌上放着一块扇形茶托,茶托上放有两个茶杯,高腰、细圆的为闻香杯,质地细腻,小巧玲珑,杯身外雕有饱经风霜、顶天立地的浅绿色阿里山神木。品茗杯晶莹剔透,色泽滋润,高度仅闻香杯的一半,口径却大一倍,瓷胎上绘有腾云驾雾的一龙一凤。只待茶炉上的水一沸滚,公主纤纤玉指轻轻将陶瓷水壶向上一提,随即凤凰一点头,圣山清泉呈抛物线汩汩流淌出来,冲入装有叶形紧皱旋卷、色泽砂绿起霜的铁观音的茶壶,盖上茶盖,才十几秒钟,便迅即倒入闻香杯,此刻杯身上的神木立时“活龙活现”,绿色由浅变深,以此来测试水温的高低。
汤色金黄、晶亮的香茶倒入品茗杯后,将闻香杯凑近鼻尖细细一闻,哇,这真是天大的享受,浓郁清香扑鼻而来,直冲脑门,沁人肺腑,令人陶醉。乘热品啜,入口微苦,回味甘香,醇觉犹在。按照阿里山的风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最高礼节是茶客围炉而坐后,必须连饮七杯茶,一杯为喉吻润,二杯破孤闷,三杯搜枯肠,四杯发轻汗,五杯肌骨清,六杯通仙灵,七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小啜慢饮七杯,沉浸浓浓的茶香,滋味醇厚甘润,燥热渐渐抚平,心地逐入佳境。
掌声骤然爆棚,阿里山山区流传甚久的“甩茶”表演闪亮登场。悠扬的乐曲声中,两个身穿紫色绸缎衫的姑娘拉着一根长长的竹编细绳,晃晃悠悠地走到客人面前,姑娘灵巧地将长绳的一头交给我,阿美公主满面笑容地紧拉着长绳的另一头。观众聚焦的是长绳上系着的那只竹篮,篮内放了一个茶杯。说时迟,那时快,公主斟满香茗,拉起绳索,快速旋转竹篮,并用力向我甩来。在全场惊叫声中,飞旋的竹篮如离弓之箭向观众席飞来,竟然杯不离篮,水不溢杯,极为精准地稳稳地送到了我的手中,博得满堂喝彩。
茶道、茶艺、茶表演,置身云雾飘渺的阿里山公主茶坊品茶,真有点茶酣人醉、飘飘欲仙。
作者:周天柱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